"); //-->
本人喜欢中国古代文学,尤其对四大古典名著之一《三国演义》感兴趣,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看了,也不知总共看过多少回,反正每次看都有一种新的感受,每次都能从中得到新的启示。第一次看的时候应该是在上初中的时候,那时候年龄小,对于三国只是当作一本小说来看,而且看起来也是比较费劲,有些东西理解不了,但总能坚持着把它从头看完。本人不算很喜欢读书的人,但对三国情有独钟,这种感觉就像与生俱来的。
读三国成了我最热爱的事,迄今为止,也是有机会就读。作为农村出生的我,有幸在少年时代也从电视上看到了影视版本的三国演义,那更是喜欢之至。那时每晚播放的央视版三国演义时隔十几年,还是记忆犹新,而且也在抽时间反复观看。通过影视情节的演绎,更让我在头脑中深化了书中人物的形象,也就是固定在了央视版中几位主要角色的身上,再以后阅读小说,或回忆起书中片断都能够涌现出那些人物形象。
说了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话,主要是想描述一下对三国演义的情感。转回正题。
赤壁之战在中国古代战史上赫赫有名,在三国演义小说中也是极为精典的一段。是发生在魏蜀吴三国之间最具代表的一场争战。魏军以曹操为统帅号称百万雄师雄踞大江西北岸,与对岸以周瑜统领的吴军相对峙,而作为此时的蜀国,可以说力量最小,主要以诸葛亮的智谋参与吴蜀联盟对抗曹操。当时的兵力曹操占据绝对优势,况曹操多有智谋,善于用人,且手下不乏文臣武将,更是不把吴蜀放在眼里,誓言要踏平江东,消灭吴蜀。以兵力对比,好像曹操绝非狂妄,只是过于小看对手,也正因其自大轻狂,使智昏脑热,最终败得如丧家之犬,幸有良将冒死护佑才得以到得华容道,也因关羽最重情义,冒着违犯军令状杀头的干系,放过曹操一条生路,由此也才出现了后来的三足鼎立之势。
赤壁之战一段所述计谋颇多,也正因智谋才让力量小的吴蜀大获全胜。周瑜本是有勇有谋之士,但无奈天生狭隘气量小,后被诸葛亮三气而亡。周瑜相比诸葛亮是稍逊一些,但在三国人物中也属英雄人物,面对曹操统大军压境,临危受命,却也早已胸有成竹。此时,周瑜与诸葛亮不约而同说出火攻之计,然时值隆冬,只有西北风,但身处江东南岸须用东南之风才可施行火攻。本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,令周瑜烦恼不己。而诸葛亮却言可施法借来东风,本有嫉贤妒能之心的周瑜己有除掉诸葛亮之意。此时两军每日操练,只待时机而战。在此期间,周瑜又以十日打造20万枝箭相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,好以此杀之。但奈何诸葛亮神机妙算,以草船借箭,一夜之间从曹营得来20万有余枝箭,令周瑜妒气上冲,立誓除之。
到得交战之日,两军整装待发,此时诸葛亮准时借来东风,吴军乘风而进,到得曹军阵前,将船只点火,火趁风势直冲敌军,大破曹操连环战船,而一举成功。周瑜施令完毕,最关心的就是诸葛亮,派人抓拿诸葛亮,而此时的诸葛亮早已坐在前来接应的蜀军战船上,吴军也是无可奈何。(便携激光打标机厂家 www.jgdbj.xyz)
回到蜀军的诸葛亮,立即升帐排兵布阵,安排刘关张赵云等各自带军等候曹操败走路过,好一举歼灭。也是诸葛亮神机妙算,早已料定曹操命不该绝,特意令关羽守华容小道,算出以关羽之重情义,必不肯背上不义之名,而放曹操一马。关羽其重义,但为人气傲,对诸葛亮之安排颇为不满,自觉曹操不会败走华容,隧与诸葛亮立正军令状,若曹操不走华容道诸葛亮献上人头,若走而关羽放之,则关羽自提人头来见,最终关羽以昔日曹操之恩为重,不肯杀之,放其一条生路。对于这段,通过多次的阅读,个人以为,诸葛亮本是要杀杀关羽的傲气,使以后指挥无阻力,而施计令关羽败计。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智谋。
三国演义属精典之作,而火烧赤壁更是精典中的精典,反复阅读最吸引我的是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义,还有英雄文物的智谋韬略,更欣赏写出这样一部古典之作的罗贯中,实在是令人佩服。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